《本草纲目》石部(03) 黄矾 硇砂 粉霜 银朱 灵砂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19-09-15 阅读:1065
黄矾
集解 《新修本草》曰: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气味 酸涩、咸、有毒。
主治
  1. 耳。用黄矾二两烧枯,取二钱,棉裹成球,塞耳内。
  2. 身上瘢痕。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皮肤能恢复正常。
  3. 急疳蚀齿。用黄矾、绿矾各半钱,白矾(烧过)一钱,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敷患处,吐出流涎,病渐愈。
    附方  

    硇砂
    释名 亦名 砂、狄盐、北庭砂、气砂、透骨将军。
    气味 咸、苦、辛、温、有毒。
    主治
    1. 肾脏积冷,心腹疼,面青脚冷。用硇砂二两、桃仁一两(去皮)。先以酒一小碗煮硇砂,沸十多次,去掉砂石,加入桃仁涨,慢慢熬成膏,和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热酒送下。
    2. 积年气块,脐腹疼痛。取木瓜三个,切开去瓤,将醋煮过的硇砂二两装入瓜内,晒在太阳下。到瓜烂时,研匀,加米醋五升煎浓,再加蜜收存。用时以附子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3. 痃癖症块(按:症状为心胸绞痛,有积块)。取桑条烧灰,淋去苦汁,晒干。另按硇砂一两和水三两的比便,把硇砂、水、灰拌合起来,使干湿适当,然后放入瓶中。放前,瓶底热灰约半寸,放后,还要将灰填盖好。如此处理完毕,再以文武火煅红。冷定取出,倒药在小竹箕上(箕上先铺好三层纸),用热水淋药,收取滤汁,淋至硇味去尽为止。保持滤汁于热灰中,常令鼓出小鱼眼小泡。待汁干后,再煅一次,取药重研,加粟饭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酒送下。
    4. 反胃。用硇砂二钱,加水调和,包入荞麦面中,煅焦。冷后,剥取中间湿药。焙干一钱,配槟榔二钱、丁香二个,共研细。每服七厘,烧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为止。愈后吃白粥半月,还要服其他健胃药。
    5. 各种痢疾。用硇砂、丹砂各二钱半,研细。另以黄蜡半两,巴豆仁二十一粒(去膜)同在瓦罐内煮透。到豆色变紫时,取其中七粒与硇砂、丹砂共研匀,和熔蜡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淡姜汤送下。此方名“灵砂丹”。
    6. 月经不通,脐腹积聚疼痛。用硇砂一两、皂角五个(去皮和子,锉成末),共研为末。加头醋一大碗熬膏,又放入陈皮末三两。捣细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酒送下。
    7. 死胎不下。用硇砂、当归各半两,共研为末。分两次服,温酒调下。
    8. 喉痹口噤。用硇砂、硭硝等分,研匀,点喉部。
    9. 牙齿肿痛。用老鼠一个,剥去皮后,擦上硇砂。三日后,肉化尽。取骨,瓦上焙干,研细,加入樟脑一钱、蟾蜍二分,每用少许点牙根上,能消肿痛。
    10. 眼生弩肉。用杏仁百枚,蒸熟后去皮尖,研捣后取净汁。汁中加硇砂末一钱,水煮化。每日以汁点眼。
    11. 鱼骨鲠喉。用硇砂少许,嚼咽可下。
    12. 喝虿叮螫。用水调硇砂涂搽。
    13. 疔疮肿毒。用好硇砂、雄黄,等分为末。针刺疮口,挤去恶血后,以豆大的一撮药搽入疮中,外贴纸包好。如有毒气入腹引起呕吐时,可服“护心散”即愈。
    附方  

    粉霜
    释名 亦名水银霜、白雪、白灵砂。乃水银或水粉粉炼炼升华而成。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1. 小儿急惊风。用粉霜二钱,白牵牛(炒过)、水银粉各一钱,共研细。每服二、三分。薄荷汤送下。以涎痰吐出为效。
    2. 小儿烦躁口渴。用粉霜二至五分(即小儿年龄大小酌用),煮莲花汤送下,冬日用莲肉汤。
    3. 风热惊狂。用粉霜一两、白面六钱,合做饼子,烤熟后研细,加水银粉半两、铅霜二钱半,共研为末,滴水揉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十五丸,米汤送下。此方名“神白丹”,治伤寒积热、搐风、惊狂,皆有效。
    4. 斑疹生翳。用粉霜八分、朱砂一钱,共研细,水调少许,放在耳朵里。
    5. 杨梅恶疮。用粉霜敷搽。
    附方  

    银朱
    释名 亦名猩红、紫粉霜。用石亭脂和水银同罐炼成。贴在罐口的是丹砂,贴在罐内的是银珠。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1. 小儿内钓(惊风,多啼)。用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共研细,捏成丸子,如粟米大。半岁儿五丸,薄荷汤送下。
    2. 痰气结胸。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研细。置瓦盏中,下加微火熔化。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钱,茶和姜汁送下。此方名“鹤顶丹”。
    3. 水肿,但大便尚通畅。用银朱半两、煅硫磺四两,共研细,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三十丸。
    4. 咽喉疼痛。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5. 火焰丹毒。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搽。
    6. 汤火伤。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7. 背疽。用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一天三次。
    8. 鱼脐疔(按:疔初起,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痛极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难救)。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服一丸,温酒送下。此方名“走马丹”。
    9. 杨梅毒。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又方:银朱、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10. 筋骨疼痛。用银朱三钱、枯矾四钱,研细。裹入纸中做成三个捻子。每天早晨拿一个捻子蘸油熏肚脐,熏后蒙被而卧,汗出为好。
    11. 顽疮久不收口。用银朱一钱、陈年石灰五分、松香五钱、香油一两,调匀,摊在纸上贴患处。
    12. 血风臁疮。取黄蜡一两,熔化后,加银朱一两,搅匀,摊在纸上。先把臁疮刺孔,再把药纸贴牢。
    13. 黄水湿疮。用银朱、盐梅,合捣敷上。
    14. 癣疮。用银朱、牛骨髓、桐油,调搽。
    15. 头上生虱。用银朱浸醋,每天梳头时带药入发。又一治法:纸包银朱,烧着,用碗盖住。烟结碗内成垢,以茶水洗下,倒入头发中,再把头发包起来。第二天,头虱尽死。
    附方 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本草纲目》李时珍 目录

  4. 1 《本草纲目》水部(01) 露水 明水 明水 浆水 腊雪
  5. 2 《本草纲目》水部(02) 夏冰 半天河 热汤 流水 井泉水
  6. 3 《本草纲目》水部(03) 醴泉 地浆 温汤 盐胆水 阿井泉
  7. 4 《本草纲目》水部(04) 雨水 神水 碧海水 山岩泉水 潦水
  8. 5 《本草纲目》水部(05) 节气水 车辙中水 齑水 洗手足水 洗儿汤
  9. 6 《本草纲目》水部(06) 铜壶滴漏水 磨刀水 浸蓝水
  10. 7 《本草纲目》火部(01) 炭火 艾火 神灯火 针火 灯火
  11. 8 《本草纲目》火部(02) 芦火 桑柴火
  12. 9 《本草纲目》土部(01) 白垩 黄土 东壁土 锻灶灰 胡燕窠土
  13. 10 《本草纲目》土部(02) 土蜂窠 蜣螂转丸 石碱 蚁垤土 白蚁泥
  14. 11 《本草纲目》土部(03) 蚯蚓泥 梁上尘 乌爹泥 伏龙肝 土墼
  15. 12 《本草纲目》土部(04) 百草霜 白瓷器 乌古瓦 古砖 烟胶
  16. 13 《本草纲目》土部(05) 釜脐墨 墨 香炉灰 门臼尘 砂锅
  17. 14 《本草纲目》土部(06) 甘锅 田中泥 檐溜下泥 粪坑底泥 尿坑泥
  18. 15 《本草纲目》土部(07) 犬尿泥 白鳝泥 赤土 太阳土 千步峰
  19. 16 《本草纲目》土部(08) 烧尸场上土 螺蛳泥
  20. 17 《本草纲目》金部(01) 金 银 自然铜 水银粉 铜青
  21. 18 《本草纲目》金部(02) 铅 铅霜 水银 粉锡 钢
  22. 19 《本草纲目》金部(03) 密陀僧 锡 铁落 铁 铁粉
  23. 20 《本草纲目》金部(04) 铁锈 铁精 金浆 诸铜器 诸铁器
  24. 21 《本草纲目》石部(01) 铅丹 丹砂 石硫赤 石硫磺 玉
  25. 22 《本草纲目》石部(02) 云母 白石英 蓬砂 矾石 绿矾
  26. 23 《本草纲目》石部(03) 黄矾 硇砂 粉霜 银朱 灵砂
  27. 24 《本草纲目》石部(04) 硝石 雄黄 雌黄 石膏 玄明粉
  28. 25 《本草纲目》石部(05) 滑石 不灰木 五色石脂 朴硝 炉甘石
  29. 26 《本草纲目》石部(06) 无名异 石钟乳 玄精石 石脑油 石炭
  30. 27 《本草纲目》石部(07) 石灰 凝水石 浮石 阳起石 慈石
  31. 28 《本草纲目》石部(08) 卤咸 代赭石 禹余粮 空青 戎盐
  32. 29 《本草纲目》石部(09) 曾青 绿青 扁青 食盐 石胆
  33. 30 《本草纲目》石部(10) 砒石 金星石 石燕 礞石 花乳石
  34. 31 《本草纲目》石部(11) 金牙石 紫石英 菩萨石 锡吝脂 宝石
  35. 32 《本草纲目》石部(12) 蜜栗子 铜矿石 青琅玕 珊瑚 马脑
  36. 33 《本草纲目》石部(13) 玻璃 水精 琉璃 石面 石芝
  37. 34 《本草纲目》石部(14) 土黄 金刚石 砭石 杓上砂 石鳖
  38. 35 《本草纲目》石部(15) 雷墨 汤瓶内硷
  39. 36 《本草纲目》草部(01) 甘草 黄芪 人参 芎穷 沙参
  40. 37 《本草纲目》草部(02) 荠苠 桔梗 当归 长松 黄精
  41. 38 《本草纲目》草部(03) 萎蕤 铁线草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42. 39 《本草纲目》草部(04) 锦地罗 锁阳 赤箭 术 白前
  43. 40 《本草纲目》草部(05) 苍术 狗脊 贯众 白薇 巴戟天
  44. 41 《本草纲目》草部(06) 远志 淫羊藿 徐长卿 仙茅 玄参
  45. 42 《本草纲目》草部(07) 地榆 及己 丹参 紫参 紫草
  46. 43 《本草纲目》草部(08) 杜衡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细辛
  47. 44 《本草纲目》草部(09) 黄连 胡黄连 黄岑 龙胆 秦艽
  48. 45 《本草纲目》草部(10) 茈胡(柴胡) 前胡 白茅 防风 独活
  49. 46 《本草纲目》草部(11) 土当归 石蒜 升麻 苦参 白鲜
  50. 47 《本草纲目》草部(12) 山慈姑 延胡索 贝母 旋复花 青葙
  51. 48 《本草纲目》草部(13) 蘼无 蛇床 藁本 恶实 白芷
  52. 49 《本草纲目》草部(14) 芍药 牡丹 蠡实 木香 甘松香
  53. 50 《本草纲目》草部(15) 杜若 胡芦巴 高良姜 豆蔻 白豆蔻
  54. 51 《本草纲目》草部(16) 小青 缩砂密 益智子 荜茇 大青
  55. 52 《本草纲目》草部(17) 肉豆蔻 补骨脂 姜黄 苘麻 郁金
  56. 53 《本草纲目》草部(18) 蓬莪术 荆三棱 苎麻 莎草香附子 藿香
  57. 54 《本草纲目》草部(19) 薰草 大蓟、小蓟 兰草 泽兰 马兰
  58. 55 《本草纲目》草部(20) 漏卢 香薷 假苏 薄荷 续断
  59. 56 《本草纲目》草部(21) 苏 水苏 菊 燕脂 野菊
  60. 57 《本草纲目》草部(22) 淹闾 艾 番红花 茵陈蒿 青蒿
  61. 58 《本草纲目》草部(23) 白蒿 红蓝花 茺蔚(益母草) 夏枯草 刘寄奴草
  62. 59 《本草纲目》草部(24) 鸡冠花 呆耳 天名精 希莶 狼牙
  63. 60 《本草纲目》草部(25) 箬 芦 甘蕉 防葵 蓑荷
  64. 61 《本草纲目》草部(26) 麻黄 木贼 狼毒 灯心草 地黄
  65. 62 《本草纲目》草部(27) 牛膝 商陆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66. 63 《本草纲目》草部(28) 大黄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见肿消
  67. 64 《本草纲目》草部(29) 蜀葵 龙葵 酸浆 紫花地丁 蜀羊泉
  68. 65 《本草纲目》草部(30) 败酱 款冬花 半边莲 鼠曲草 决明
  69. 66 《本草纲目》草部(31) 地肤 海金沙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70. 67 《本草纲目》草部(32) 谷精草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蒺藜
  71. 68 《本草纲目》草部(33) 鼠尾草 鳢肠 连翘 匾蓄 蒴翟
  72. 69 《本草纲目》草部(34) 蓝 蓝淀 虎杖 青黛 甘蓝
  73. 70 《本草纲目》草部(35) 蓼 荭草 水蓼 马蓼 闾茹
  74. 71 《本草纲目》草部(36) 大戟 黄药子 山豆根 泽漆 白蔹
  75. 72 《本草纲目》草部(37)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土茯苓 蓖麻
  76. 73 《本草纲目》草部(38) 常山 蜀漆 菝葜 藜芦 附子
  77. 74 《本草纲目》草部(39) 天雄 萆解 侧子 漏篮子 乌头
  78. 75 《本草纲目》草部(40) 何首乌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百部
  79. 76 《本草纲目》草部(41) 半夏 蚤休 鬼臼 天门冬 射干
  80. 77 《本草纲目》草部(42) 玉簪 风仙 葛 坐拿草 曼陀罗花
  81. 78 《本草纲目》草部(43) 羊踯躅 王瓜 芫花 莽草 茵芋
  82. 79 《本草纲目》草部(44) 栝楼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月季花
  83. 80 《本草纲目》草部(45) 五味子 覆盆子 使君子 营实墙蘼 木鳖子
  84. 81 《本草纲目》草部(46) 番木鳖 马兜铃 旋花 盍藤子 预知子
  85. 82 《本草纲目》草部(47) 牵牛子 紫葳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86. 83 《本草纲目》草部(48) 马勃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石松
  87. 84 《本草纲目》草部(49)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卷柏 律草
  88. 85 《本草纲目》草部(50) 络石 木莲 土马 忍冬 藤类(12种)
  89. 86 《本草纲目》草部(51) 泽泻 昨叶何草 羊蹄 酸模 菖蒲
  90. 87 《本草纲目》草部(52) 陟厘 香蒲、莆黄 菰 水萍 地锦
  91. 88 《本草纲目》草部(53) 苹 萍蓬草 水藻 酢浆草 海藻
  92. 89 《本草纲目》草部(54) 昆布 石斛 螺厣草 骨碎补 石韦
  93. 90 《本草纲目》草部(55) 金星草 石胡荽 景天 虎耳草 佛甲草
  94. 91 《本草纲目》草部(01) 绿萼梅
  95. 92 《本草纲目》谷部(01) 胡麻 大麻 小麦 大麦 雀麦
  96. 93 《本草纲目》谷部(02) 荞麦 稻 粳 籼 稷
  97. 94 《本草纲目》谷部(03) 黍 蜀黍 玉蜀黍 粱 粟
  98. 95 《本草纲目》谷部(04) 参子 稗 薏苡仁 罂子粟 阿芙蓉
  99. 96 《本草纲目》谷部(05) 大豆 大豆黄卷 黄大豆 赤小豆 绿豆
  100. 97 《本草纲目》谷部(06) 豌豆 蚕豆 豇豆 扁豆 刀豆
  101. 98 《本草纲目》谷部(07) 大豆豉 豆腐 蒸饼 曲 神曲
  102. 99 《本草纲目》谷部(08) 红曲 蘖米 饴糖 酱 醋
  103. 100 《本草纲目》谷部(09) 秫 酒 烧酒 糟 青襄
  104. 101 《本草纲目》谷部(10) 亚麻 苦荞麦 裸麦 狼尾草 沙蓬
  105. 102 《本草纲目》谷部(11) 菰米 守气 自然谷 白豆 黎豆
  106. 103 《本草纲目》谷部(12) 豆黄
  107. 104 《本草纲目》菜部(01) 韭 葱 薤 石耳 蒜
  108. 105 《本草纲目》菜部(02) 葫 芸薹 地耳 菘 芥
  109. 106 《本草纲目》菜部(03) 白芥 土菌 芜菁 莱菔 生姜
  110. 107 《本草纲目》菜部(04) 鸡菌 干姜 胡荽 水芹 蘑菰蕈
  111. 108 《本草纲目》菜部(05) 怀香 波菜 荠菜 香蕈 菥蓂
  112. 109 《本草纲目》菜部(06) 鸡肠草 苜蓿 皂荚蕈 苋 马齿苋
  113. 110 《本草纲目》菜部(07) 苦菜土 木耳 莴苣 翻白草 蒲公英
  114. 111 《本草纲目》菜部(08) 芝 蕺 蕨 薇泥 睡菜
  115. 112 《本草纲目》菜部(09) 翘摇 鹿藿 藜 龙须菜 芋
  116. 113 《本草纲目》菜部(10) 薯蓣 甘薯 鹿角菜 百合 竹笋
  117. 114 《本草纲目》菜部(11) 茄 石花菜 壶卢 苦瓠 冬瓜
  118. 115 《本草纲目》菜部(12) 紫菜 南瓜 胡瓜 丝瓜 苦瓜
  119. 116 《本草纲目》菜部(13) 石莼
  120. 117 《本草纲目》果部(01) 李 杏 巴旦杏 梅 榔梅
  121. 118 《本草纲目》果部(02) 桃 栗 枣 梨 木瓜
  122. 119 《本草纲目》果部(03) 楂子 榲柏 山楂 林檎 柿
  123. 120 《本草纲目》果部(04) 安石榴 橘 柑 橙 柚
  124. 121 《本草纲目》果部(05) 枸橼 枇杷 杨梅 樱桃 银杏
  125. 122 《本草纲目》果部(06) 胡桃 榛子 阿月浑子 橡实 槲实
  126. 123 《本草纲目》果部(07) 荔枝 龙眼 橄榄 榧实 海松子
  127. 124 《本草纲目》果部(08) 槟榔 椰子 波罗蜜 无花果 马槟榔
  128. 125 《本草纲目》果部(09) 枳 秦椒 蜀椒 胡椒 毕澄茄
  129. 126 《本草纲目》果部(10) 吴茱萸 盐麸子 茗 甜瓜 西瓜
  130. 127 《本草纲目》果部(11) 葡萄 婴奥 猕猴桃 甘蔗 沙糖
  131. 128 《本草纲目》果部(12) 石蜜 莲藕 芰实 芡实 乌芋
  132. 129 《本草纲目》果部(13) 慈姑 金橘
  133. 130 《本草纲目》木部(01) 柏 松 杉 秦皮 桂
  134. 131 《本草纲目》木部(02) 筒桂 木兰 槐 辛夷 沉香
  135. 132 《本草纲目》木部(03) 丁香 芜荑 檀香 降真香 楠
  136. 133 《本草纲目》木部(04) 白杨 樟 钓樟 乌药 水杨
  137. 134 《本草纲目》木部(05) 欀香 枫香脂 薰陆香 柽柳 没药
  138. 135 《本草纲目》木部(06) 骐竭 安息香 柳 苏合香
  139. 136 《本草纲目》木部(07) 龙脑香 樟脑 榉 阿魏 芦荟
  140. 137 《本草纲目》木部(08) 蘖木 诃黎勒 檀桓 小蘖 厚朴
  141. 138 《本草纲目》木部(09) 无患子 杜仲 椿樗 漆 肥筇荚
  142. 139 《本草纲目》木部(10) 楸 桐 梧桐 皂荚 罂子桐
  143. 140 《本草纲目》木部(11) 海桐 楝 合欢 棕榈 桦木
  144. 141 《本草纲目》木部(12) 苏方木 乌木 乌臼木 巴豆 大风子
  145. 142 《本草纲目》木部(13) 相思子 桑 柘 楮 枳
  146. 143 《本草纲目》木部(14) 枸橘 栀子 酸枣 白棘 蕤核
  147. 144 《本草纲目》木部(15) 山茱萸 胡颓子 金樱子 郁李 鼠李
  148. 145 《本草纲目》木部(16) 女贞 南烛 冬青 枸骨 卫矛
  149. 146 《本草纲目》木部(17) 五加 枸杞 石南 牡荆 紫荆
  150. 147 《本草纲目》木部(18) 木槿 芙蓉 接骨木 琥珀 茯苓
  151. 148 《本草纲目》木部(19) 猪苓 竹 竹黄 雷丸 桑上寄生
  152. 149 《本草纲目》木部(20) 榆
  153. 150 《本草纲目》虫部(01) 蜂蜜 蜜蜡 蜜蜂 蛔虫 土蜂
  154. 151 《本草纲目》虫部(02) 露蜂房 艺翁 蛞蝓 虫白蜡 五倍子
  155. 152 《本草纲目》虫部(03) 螳螂桑 蜗牛 蚕 原蚕 九香虫
  156. 153 《本草纲目》虫部(04) 蚯蚓 樗鸡 斑蝥 芫青 蜈蚣
  157. 154 《本草纲目》虫部(05) 葛上亭长 地胆 蜘蛛 蝌蚪 壁钱
  158. 155 《本草纲目》虫部(06) 蝎 水蛭 蛙 蛆 蛴螬
  159. 156 《本草纲目》虫部(07) 蚱蝉 蛤蟆 蝉蜕 蜣螂 天牛
  160. 157 《本草纲目》虫部(08) 蟾蜍 蝼蛄 萤火 衣鱼 蜚虻
  161. 158 《本草纲目》虫部(09) 鼠妇 虫 蜚蠊
  162. 159 《本草纲目》鳞部(01) 龙 吊 鳄鱼 鱼子 鲮鲤
  163. 160 《本草纲目》鳞部(02) 石龙子 守宫 鳔 蛤蚧 蛇蜕
  164. 161 《本草纲目》鳞部(03) 蚺蛇 海马 白花蛇 乌蛇 水蛇
  165. 162 《本草纲目》鳞部(04) 虾 鲤鱼 青鱼 石首鱼 曲贼鱼
  166. 163 《本草纲目》鳞部(05) 鲥鱼 鲫鱼 鳜鱼 黄颡鱼 金鱼
  167. 164 《本草纲目》鳞部(06) 鳢鱼 鳗鲡鱼 鳅鱼 鳝鱼
  168. 165 《本草纲目》介部(01) 水龟 玳瑁 鳖 蜗螺 蟹
  169. 166 《本草纲目》介部(02) 牡蛎 蚌 田螺 真珠 石决明
  170. 167 《本草纲目》介部(03) 海蛤 淡菜 蛤蜊 车渠 贝子
  171. 168 《本草纲目》禽部(01) 鹤 鹈鹕 鹅 鹗 鹜
  172. 169 《本草纲目》禽部(02) 凫 鸡 鹰 雉 鸽
  173. 170 《本草纲目》禽部(03) 雀 鹊 伏翼 寒号虫 斑鸠
  174. 171 《本草纲目》禽部(04) 乌鸦
  175. 172 《本草纲目》兽部(06) 豕 狗 羊 牛 马
  176. 173 《本草纲目》兽部(06) 驴 驼 猕猴 黄明胶 阿胶
  177. 174 《本草纲目》兽部(06) 牛黄 鮓答 狗宝 虎 豹
  178. 175 《本草纲目》兽部(06) 象 犀 野猪 熊 羚羊
  179. 176 《本草纲目》兽部(06) 鹿 麋 麝 灵猫 猫
  180. 177 《本草纲目》兽部(06) 湍 兔 水獭 鼠 猬
  181. 178 《本草纲目》兽部(07) 酪 酥 醍醐 乳腐 狮
  182. 179 《本草纲目》兽部(08) 猫牛 野马 豪猪 山羊 麂
  183. 180 《本草纲目》兽部(09) 獐 狸 风狸 狐 貉
  184. 181 《本草纲目》兽部(10) 獾 木狗 豺 狼 腽肭兽
  185. 182 《本草纲目》兽部(11) 鼹鼠 鼫鼠 竹鼬 土拨鼠 貂鼠
  186. 183 《本草纲目》兽部(12) 黄鼠 鼬鼠 牡鼠
  187. 184 《本草纲目》人部(01) 乱发 人中黄 人尿 人乳 溺白
  188. 185 《本草纲目》人部(02) 秋石 人胞 人牙 天灵盖 人粪
  189. 今日天气 ···

    ···

    ···

    ···

    最近综合
    《古文观止》五人墓碑记 10-31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10-31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31
    《古文观止》青霞先生文集序 10-31
    《古文观止》沧浪亭记 10-31
    《古文观止》吴山图记 10-31
    《古文观止》报刘一丈书 10-31
    《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 10-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
    北京 上海 杭州 深圳 广州 西安
    灵砂
    释名 亦名二气砂。乃水银、硫磺合炼而成。水银量多,硫磺量少。
    气味 甘、湿、无毒。
    主治
    1. 伏热吐泻。用硫磺半两、水银一钱,研细,加姜汁和面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三岁用,服三丸,冷水送下。大人可服三、四十丸。此方名“阴阳丸”。
    2. 脾疼反胃。用灵砂一两、蚌壳粉一两,同炒红。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为末。再加姜汁煮过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3. 冷气心痛。用灵砂三分、五灵脂一分,共研细。加稀糊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前服。饭前服,石菖蒲、生姜汤送下。
    4. 九窍出血(因突然受惊而得,其脉必虚,不可借认是热极血溢而妄用凉药以致误事)。用灵砂三十粒,人参煎汤送下。三服可愈。
    5. 有些病。可用“养正丹”(又名“交泰丹”)来治疗。养正丹的制法和功效如下:用一个盏子,先放入铅的熔汁,次下水银,次下丹砂末,合炒,炒到不见星时,再下硫磺末。急搅拌,看有焰起,可用酒醋解除。药冷取出研细,加糯米糊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以上四味药,分量都相等。此药可治:头晕气短,胆怯心悸,虚烦狂言,盗汗,腹痛,腰痛,反胃,上吐下泻,中风流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等症。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