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38) 常山 蜀漆 菝葜 藜芦 附子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19-09-15 阅读:1138
常山
释名 恒山、互划、鸡屎草、鸭屎草。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附方  
图片

点击
放大

蜀漆
释名 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1. 截疟:
    • 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发时、临发时各一次)。又方: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时热服。药渣泡酒,发病前取饮。
    • 截疟诸酒: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泡二、三日后,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过一会再服,发病前第三次服。又方:治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发病日蝗五更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 ”,未发病之日温服。此方名“醇 汤”,甚验。又方: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泡药一夜,五更时饮下。一服便止,永不发病。
    • 截疟诸丸:常山三两,研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瓦器内煮熟,取出晒干收存。每服二十丸,竹叶汤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后一服,发病前一服,此方名“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两剂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须一剂。又方;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病发前服三丸,过一会再服三丸,临归病时又服三丸,酒送下。此方名“丹砂丸”。又方: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送下。先一夜一服,天明时一服,午后才进食,此方名“黄丹丸”。又方: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划昱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发病前服十丸,稍后服七丸,再后服五、六丸。又方:治一切疟,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卧时服五十丸,冷酒送下。五更时再服一次。忌鹅羊热物。此方名“瞻仰丸”。又方:常山八两,酒浸后先蒸后焙,加要槟榔二两,生研末,拦糊作丸,如梧子大。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胜金丸”。又方: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圣丸”。
    • 牝疟(只寒不热)。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发病之昌早晨一服,发病前再一服,浆水调下。如系温疟(热多于寒)又加蜀漆一钱,此方名“蜀漆散”。
    • 牡疟(只热不寒)。用蟓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以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余各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得吐则疟止。
    • 妊娠疟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时温服。
    • 小儿惊风暴死。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吐出痰涎即愈。此方名“千金汤”。
    附方 根据现代的临床实践,蜀漆的抗疟作有比常山强。
    图片

    点击
    放大

    菝葜
    释名 亦名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1. 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用生天门冬捣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苑四合,浓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一天服三次。
    2. 肺劳风热。用天门冬(去皮、心)煮食,或查干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
    3. 风颠发作(耳如蝉鸣,两胁牵痛)。用天门冬(去心、皮),晒干,捣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宜久服。
    4. 小肠偏坠。用天门冬三钱、乌药五钱,水煎服。
    5. 痈疽。用天门冬三、五两,洗 净,捣细,以好酒 滤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 服药,必愈。
    附方  
    图片

    点击
    放大

    藜芦
    释名 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气味 辛、寒、有毒。
    主治
    1. 风痰。用藜芦十分、郁金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二、三分,温浆水一碗送下。
    2. 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财服。又方:治中风后口吐涎沫,喉中发拉锯声: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挖一小坑,倒入醋少许,在火上烘成黄色),共研为末,加生面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
    3. 痰疟。用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引吐为好。又方: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址五枚,熬黄,研成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病时服一丸,临发病时又服一丸。宜暂时禁食。
    4. 黄疸肿疾。用藜芦在火灰中炮过,取出研细。每服小半匙,水送下。数服可愈。
    5. 牙齿虫痛。用藜芦 研为末,填入病齿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汁。
    6. 头风白屑。甚痒。用藜芦 末掺入头发中,把头包二天,避风。
    7. 疥癣虫疮。用藜芦末调生油涂搽。
    8. 误吞水蛭。用藜芦 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刚愎自用将水蛭吐出。
    附方 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 则吐风痰者也。”
    图片

    点击
    放大

    《本草纲目》李时珍 目录

  2. 1 《本草纲目》水部(01) 露水 明水 明水 浆水 腊雪
  3. 2 《本草纲目》水部(02) 夏冰 半天河 热汤 流水 井泉水
  4. 3 《本草纲目》水部(03) 醴泉 地浆 温汤 盐胆水 阿井泉
  5. 4 《本草纲目》水部(04) 雨水 神水 碧海水 山岩泉水 潦水
  6. 5 《本草纲目》水部(05) 节气水 车辙中水 齑水 洗手足水 洗儿汤
  7. 6 《本草纲目》水部(06) 铜壶滴漏水 磨刀水 浸蓝水
  8. 7 《本草纲目》火部(01) 炭火 艾火 神灯火 针火 灯火
  9. 8 《本草纲目》火部(02) 芦火 桑柴火
  10. 9 《本草纲目》土部(01) 白垩 黄土 东壁土 锻灶灰 胡燕窠土
  11. 10 《本草纲目》土部(02) 土蜂窠 蜣螂转丸 石碱 蚁垤土 白蚁泥
  12. 11 《本草纲目》土部(03) 蚯蚓泥 梁上尘 乌爹泥 伏龙肝 土墼
  13. 12 《本草纲目》土部(04) 百草霜 白瓷器 乌古瓦 古砖 烟胶
  14. 13 《本草纲目》土部(05) 釜脐墨 墨 香炉灰 门臼尘 砂锅
  15. 14 《本草纲目》土部(06) 甘锅 田中泥 檐溜下泥 粪坑底泥 尿坑泥
  16. 15 《本草纲目》土部(07) 犬尿泥 白鳝泥 赤土 太阳土 千步峰
  17. 16 《本草纲目》土部(08) 烧尸场上土 螺蛳泥
  18. 17 《本草纲目》金部(01) 金 银 自然铜 水银粉 铜青
  19. 18 《本草纲目》金部(02) 铅 铅霜 水银 粉锡 钢
  20. 19 《本草纲目》金部(03) 密陀僧 锡 铁落 铁 铁粉
  21. 20 《本草纲目》金部(04) 铁锈 铁精 金浆 诸铜器 诸铁器
  22. 21 《本草纲目》石部(01) 铅丹 丹砂 石硫赤 石硫磺 玉
  23. 22 《本草纲目》石部(02) 云母 白石英 蓬砂 矾石 绿矾
  24. 23 《本草纲目》石部(03) 黄矾 硇砂 粉霜 银朱 灵砂
  25. 24 《本草纲目》石部(04) 硝石 雄黄 雌黄 石膏 玄明粉
  26. 25 《本草纲目》石部(05) 滑石 不灰木 五色石脂 朴硝 炉甘石
  27. 26 《本草纲目》石部(06) 无名异 石钟乳 玄精石 石脑油 石炭
  28. 27 《本草纲目》石部(07) 石灰 凝水石 浮石 阳起石 慈石
  29. 28 《本草纲目》石部(08) 卤咸 代赭石 禹余粮 空青 戎盐
  30. 29 《本草纲目》石部(09) 曾青 绿青 扁青 食盐 石胆
  31. 30 《本草纲目》石部(10) 砒石 金星石 石燕 礞石 花乳石
  32. 31 《本草纲目》石部(11) 金牙石 紫石英 菩萨石 锡吝脂 宝石
  33. 32 《本草纲目》石部(12) 蜜栗子 铜矿石 青琅玕 珊瑚 马脑
  34. 33 《本草纲目》石部(13) 玻璃 水精 琉璃 石面 石芝
  35. 34 《本草纲目》石部(14) 土黄 金刚石 砭石 杓上砂 石鳖
  36. 35 《本草纲目》石部(15) 雷墨 汤瓶内硷
  37. 36 《本草纲目》草部(01) 甘草 黄芪 人参 芎穷 沙参
  38. 37 《本草纲目》草部(02) 荠苠 桔梗 当归 长松 黄精
  39. 38 《本草纲目》草部(03) 萎蕤 铁线草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40. 39 《本草纲目》草部(04) 锦地罗 锁阳 赤箭 术 白前
  41. 40 《本草纲目》草部(05) 苍术 狗脊 贯众 白薇 巴戟天
  42. 41 《本草纲目》草部(06) 远志 淫羊藿 徐长卿 仙茅 玄参
  43. 42 《本草纲目》草部(07) 地榆 及己 丹参 紫参 紫草
  44. 43 《本草纲目》草部(08) 杜衡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细辛
  45. 44 《本草纲目》草部(09) 黄连 胡黄连 黄岑 龙胆 秦艽
  46. 45 《本草纲目》草部(10) 茈胡(柴胡) 前胡 白茅 防风 独活
  47. 46 《本草纲目》草部(11) 土当归 石蒜 升麻 苦参 白鲜
  48. 47 《本草纲目》草部(12) 山慈姑 延胡索 贝母 旋复花 青葙
  49. 48 《本草纲目》草部(13) 蘼无 蛇床 藁本 恶实 白芷
  50. 49 《本草纲目》草部(14) 芍药 牡丹 蠡实 木香 甘松香
  51. 50 《本草纲目》草部(15) 杜若 胡芦巴 高良姜 豆蔻 白豆蔻
  52. 51 《本草纲目》草部(16) 小青 缩砂密 益智子 荜茇 大青
  53. 52 《本草纲目》草部(17) 肉豆蔻 补骨脂 姜黄 苘麻 郁金
  54. 53 《本草纲目》草部(18) 蓬莪术 荆三棱 苎麻 莎草香附子 藿香
  55. 54 《本草纲目》草部(19) 薰草 大蓟、小蓟 兰草 泽兰 马兰
  56. 55 《本草纲目》草部(20) 漏卢 香薷 假苏 薄荷 续断
  57. 56 《本草纲目》草部(21) 苏 水苏 菊 燕脂 野菊
  58. 57 《本草纲目》草部(22) 淹闾 艾 番红花 茵陈蒿 青蒿
  59. 58 《本草纲目》草部(23) 白蒿 红蓝花 茺蔚(益母草) 夏枯草 刘寄奴草
  60. 59 《本草纲目》草部(24) 鸡冠花 呆耳 天名精 希莶 狼牙
  61. 60 《本草纲目》草部(25) 箬 芦 甘蕉 防葵 蓑荷
  62. 61 《本草纲目》草部(26) 麻黄 木贼 狼毒 灯心草 地黄
  63. 62 《本草纲目》草部(27) 牛膝 商陆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64. 63 《本草纲目》草部(28) 大黄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见肿消
  65. 64 《本草纲目》草部(29) 蜀葵 龙葵 酸浆 紫花地丁 蜀羊泉
  66. 65 《本草纲目》草部(30) 败酱 款冬花 半边莲 鼠曲草 决明
  67. 66 《本草纲目》草部(31) 地肤 海金沙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68. 67 《本草纲目》草部(32) 谷精草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蒺藜
  69. 68 《本草纲目》草部(33) 鼠尾草 鳢肠 连翘 匾蓄 蒴翟
  70. 69 《本草纲目》草部(34) 蓝 蓝淀 虎杖 青黛 甘蓝
  71. 70 《本草纲目》草部(35) 蓼 荭草 水蓼 马蓼 闾茹
  72. 71 《本草纲目》草部(36) 大戟 黄药子 山豆根 泽漆 白蔹
  73. 72 《本草纲目》草部(37)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土茯苓 蓖麻
  74. 73 《本草纲目》草部(38) 常山 蜀漆 菝葜 藜芦 附子
  75. 74 《本草纲目》草部(39) 天雄 萆解 侧子 漏篮子 乌头
  76. 75 《本草纲目》草部(40) 何首乌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百部
  77. 76 《本草纲目》草部(41) 半夏 蚤休 鬼臼 天门冬 射干
  78. 77 《本草纲目》草部(42) 玉簪 风仙 葛 坐拿草 曼陀罗花
  79. 78 《本草纲目》草部(43) 羊踯躅 王瓜 芫花 莽草 茵芋
  80. 79 《本草纲目》草部(44) 栝楼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月季花
  81. 80 《本草纲目》草部(45) 五味子 覆盆子 使君子 营实墙蘼 木鳖子
  82. 81 《本草纲目》草部(46) 番木鳖 马兜铃 旋花 盍藤子 预知子
  83. 82 《本草纲目》草部(47) 牵牛子 紫葳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84. 83 《本草纲目》草部(48) 马勃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石松
  85. 84 《本草纲目》草部(49)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卷柏 律草
  86. 85 《本草纲目》草部(50) 络石 木莲 土马 忍冬 藤类(12种)
  87. 86 《本草纲目》草部(51) 泽泻 昨叶何草 羊蹄 酸模 菖蒲
  88. 87 《本草纲目》草部(52) 陟厘 香蒲、莆黄 菰 水萍 地锦
  89. 88 《本草纲目》草部(53) 苹 萍蓬草 水藻 酢浆草 海藻
  90. 89 《本草纲目》草部(54) 昆布 石斛 螺厣草 骨碎补 石韦
  91. 90 《本草纲目》草部(55) 金星草 石胡荽 景天 虎耳草 佛甲草
  92. 91 《本草纲目》草部(01) 绿萼梅
  93. 92 《本草纲目》谷部(01) 胡麻 大麻 小麦 大麦 雀麦
  94. 93 《本草纲目》谷部(02) 荞麦 稻 粳 籼 稷
  95. 94 《本草纲目》谷部(03) 黍 蜀黍 玉蜀黍 粱 粟
  96. 95 《本草纲目》谷部(04) 参子 稗 薏苡仁 罂子粟 阿芙蓉
  97. 96 《本草纲目》谷部(05) 大豆 大豆黄卷 黄大豆 赤小豆 绿豆
  98. 97 《本草纲目》谷部(06) 豌豆 蚕豆 豇豆 扁豆 刀豆
  99. 98 《本草纲目》谷部(07) 大豆豉 豆腐 蒸饼 曲 神曲
  100. 99 《本草纲目》谷部(08) 红曲 蘖米 饴糖 酱 醋
  101. 100 《本草纲目》谷部(09) 秫 酒 烧酒 糟 青襄
  102. 101 《本草纲目》谷部(10) 亚麻 苦荞麦 裸麦 狼尾草 沙蓬
  103. 102 《本草纲目》谷部(11) 菰米 守气 自然谷 白豆 黎豆
  104. 103 《本草纲目》谷部(12) 豆黄
  105. 104 《本草纲目》菜部(01) 韭 葱 薤 石耳 蒜
  106. 105 《本草纲目》菜部(02) 葫 芸薹 地耳 菘 芥
  107. 106 《本草纲目》菜部(03) 白芥 土菌 芜菁 莱菔 生姜
  108. 107 《本草纲目》菜部(04) 鸡菌 干姜 胡荽 水芹 蘑菰蕈
  109. 108 《本草纲目》菜部(05) 怀香 波菜 荠菜 香蕈 菥蓂
  110. 109 《本草纲目》菜部(06) 鸡肠草 苜蓿 皂荚蕈 苋 马齿苋
  111. 110 《本草纲目》菜部(07) 苦菜土 木耳 莴苣 翻白草 蒲公英
  112. 111 《本草纲目》菜部(08) 芝 蕺 蕨 薇泥 睡菜
  113. 112 《本草纲目》菜部(09) 翘摇 鹿藿 藜 龙须菜 芋
  114. 113 《本草纲目》菜部(10) 薯蓣 甘薯 鹿角菜 百合 竹笋
  115. 114 《本草纲目》菜部(11) 茄 石花菜 壶卢 苦瓠 冬瓜
  116. 115 《本草纲目》菜部(12) 紫菜 南瓜 胡瓜 丝瓜 苦瓜
  117. 116 《本草纲目》菜部(13) 石莼
  118. 117 《本草纲目》果部(01) 李 杏 巴旦杏 梅 榔梅
  119. 118 《本草纲目》果部(02) 桃 栗 枣 梨 木瓜
  120. 119 《本草纲目》果部(03) 楂子 榲柏 山楂 林檎 柿
  121. 120 《本草纲目》果部(04) 安石榴 橘 柑 橙 柚
  122. 121 《本草纲目》果部(05) 枸橼 枇杷 杨梅 樱桃 银杏
  123. 122 《本草纲目》果部(06) 胡桃 榛子 阿月浑子 橡实 槲实
  124. 123 《本草纲目》果部(07) 荔枝 龙眼 橄榄 榧实 海松子
  125. 124 《本草纲目》果部(08) 槟榔 椰子 波罗蜜 无花果 马槟榔
  126. 125 《本草纲目》果部(09) 枳 秦椒 蜀椒 胡椒 毕澄茄
  127. 126 《本草纲目》果部(10) 吴茱萸 盐麸子 茗 甜瓜 西瓜
  128. 127 《本草纲目》果部(11) 葡萄 婴奥 猕猴桃 甘蔗 沙糖
  129. 128 《本草纲目》果部(12) 石蜜 莲藕 芰实 芡实 乌芋
  130. 129 《本草纲目》果部(13) 慈姑 金橘
  131. 130 《本草纲目》木部(01) 柏 松 杉 秦皮 桂
  132. 131 《本草纲目》木部(02) 筒桂 木兰 槐 辛夷 沉香
  133. 132 《本草纲目》木部(03) 丁香 芜荑 檀香 降真香 楠
  134. 133 《本草纲目》木部(04) 白杨 樟 钓樟 乌药 水杨
  135. 134 《本草纲目》木部(05) 欀香 枫香脂 薰陆香 柽柳 没药
  136. 135 《本草纲目》木部(06) 骐竭 安息香 柳 苏合香
  137. 136 《本草纲目》木部(07) 龙脑香 樟脑 榉 阿魏 芦荟
  138. 137 《本草纲目》木部(08) 蘖木 诃黎勒 檀桓 小蘖 厚朴
  139. 138 《本草纲目》木部(09) 无患子 杜仲 椿樗 漆 肥筇荚
  140. 139 《本草纲目》木部(10) 楸 桐 梧桐 皂荚 罂子桐
  141. 140 《本草纲目》木部(11) 海桐 楝 合欢 棕榈 桦木
  142. 141 《本草纲目》木部(12) 苏方木 乌木 乌臼木 巴豆 大风子
  143. 142 《本草纲目》木部(13) 相思子 桑 柘 楮 枳
  144. 143 《本草纲目》木部(14) 枸橘 栀子 酸枣 白棘 蕤核
  145. 144 《本草纲目》木部(15) 山茱萸 胡颓子 金樱子 郁李 鼠李
  146. 145 《本草纲目》木部(16) 女贞 南烛 冬青 枸骨 卫矛
  147. 146 《本草纲目》木部(17) 五加 枸杞 石南 牡荆 紫荆
  148. 147 《本草纲目》木部(18) 木槿 芙蓉 接骨木 琥珀 茯苓
  149. 148 《本草纲目》木部(19) 猪苓 竹 竹黄 雷丸 桑上寄生
  150. 149 《本草纲目》木部(20) 榆
  151. 150 《本草纲目》虫部(01) 蜂蜜 蜜蜡 蜜蜂 蛔虫 土蜂
  152. 151 《本草纲目》虫部(02) 露蜂房 艺翁 蛞蝓 虫白蜡 五倍子
  153. 152 《本草纲目》虫部(03) 螳螂桑 蜗牛 蚕 原蚕 九香虫
  154. 153 《本草纲目》虫部(04) 蚯蚓 樗鸡 斑蝥 芫青 蜈蚣
  155. 154 《本草纲目》虫部(05) 葛上亭长 地胆 蜘蛛 蝌蚪 壁钱
  156. 155 《本草纲目》虫部(06) 蝎 水蛭 蛙 蛆 蛴螬
  157. 156 《本草纲目》虫部(07) 蚱蝉 蛤蟆 蝉蜕 蜣螂 天牛
  158. 157 《本草纲目》虫部(08) 蟾蜍 蝼蛄 萤火 衣鱼 蜚虻
  159. 158 《本草纲目》虫部(09) 鼠妇 虫 蜚蠊
  160. 159 《本草纲目》鳞部(01) 龙 吊 鳄鱼 鱼子 鲮鲤
  161. 160 《本草纲目》鳞部(02) 石龙子 守宫 鳔 蛤蚧 蛇蜕
  162. 161 《本草纲目》鳞部(03) 蚺蛇 海马 白花蛇 乌蛇 水蛇
  163. 162 《本草纲目》鳞部(04) 虾 鲤鱼 青鱼 石首鱼 曲贼鱼
  164. 163 《本草纲目》鳞部(05) 鲥鱼 鲫鱼 鳜鱼 黄颡鱼 金鱼
  165. 164 《本草纲目》鳞部(06) 鳢鱼 鳗鲡鱼 鳅鱼 鳝鱼
  166. 165 《本草纲目》介部(01) 水龟 玳瑁 鳖 蜗螺 蟹
  167. 166 《本草纲目》介部(02) 牡蛎 蚌 田螺 真珠 石决明
  168. 167 《本草纲目》介部(03) 海蛤 淡菜 蛤蜊 车渠 贝子
  169. 168 《本草纲目》禽部(01) 鹤 鹈鹕 鹅 鹗 鹜
  170. 169 《本草纲目》禽部(02) 凫 鸡 鹰 雉 鸽
  171. 170 《本草纲目》禽部(03) 雀 鹊 伏翼 寒号虫 斑鸠
  172. 171 《本草纲目》禽部(04) 乌鸦
  173. 172 《本草纲目》兽部(06) 豕 狗 羊 牛 马
  174. 173 《本草纲目》兽部(06) 驴 驼 猕猴 黄明胶 阿胶
  175. 174 《本草纲目》兽部(06) 牛黄 鮓答 狗宝 虎 豹
  176. 175 《本草纲目》兽部(06) 象 犀 野猪 熊 羚羊
  177. 176 《本草纲目》兽部(06) 鹿 麋 麝 灵猫 猫
  178. 177 《本草纲目》兽部(06) 湍 兔 水獭 鼠 猬
  179. 178 《本草纲目》兽部(07) 酪 酥 醍醐 乳腐 狮
  180. 179 《本草纲目》兽部(08) 猫牛 野马 豪猪 山羊 麂
  181. 180 《本草纲目》兽部(09) 獐 狸 风狸 狐 貉
  182. 181 《本草纲目》兽部(10) 獾 木狗 豺 狼 腽肭兽
  183. 182 《本草纲目》兽部(11) 鼹鼠 鼫鼠 竹鼬 土拨鼠 貂鼠
  184. 183 《本草纲目》兽部(12) 黄鼠 鼬鼠 牡鼠
  185. 184 《本草纲目》人部(01) 乱发 人中黄 人尿 人乳 溺白
  186. 185 《本草纲目》人部(02) 秋石 人胞 人牙 天灵盖 人粪
  187. 今日天气 ···

    ···

    ···

    ···

    最近综合
    《古文观止》五人墓碑记 10-31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10-31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31
    《古文观止》青霞先生文集序 10-31
    《古文观止》沧浪亭记 10-31
    《古文观止》吴山图记 10-31
    《古文观止》报刘一丈书 10-31
    《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 10-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
    北京 上海 杭州 深圳 广州 西安
    附子
    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1.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 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3.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4.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5. 阴盛格阳(病人 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 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6. 中风痰厥(昏 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7. 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8.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9. 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10. 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11. 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12. 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13. 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14. 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15. 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 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16. 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17.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18. 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19. 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20.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21.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22. 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23.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24. 疥癣,用川 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25.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附方  
    图片

    点击
    放大